奋进“十四五” 共绘新蓝图
——“双代会”代表声音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我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升办学内涵,建设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促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学校建设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新征程的开启之年。为继往开来、乘势而上,找准“十四五”发展着力点和突破口,助推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特邀请第六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暨第七次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代表就“奋进‘十四五’,共绘新蓝图”畅谈想法、思路和举措。
第一代表团团长、中医学院党总支书记 商庆新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学校建设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新征程的开启之年。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中医学院将始终致力于打造一流的学科、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培养一流的学生、提供一流的社会服务。
我们将继续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学科优势特色,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开展优势学科建设工程,强化中医学科“高峰”优势,进一步加强中西医结合学科内涵建设,强化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创新、中医经典名方转化等优势特色方向建设,建国家一流学科,力争在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中冲“A”,实现国家级平台突破。持续创建高水平中医学研究学术团队,构建国医名师人才体系,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深化“引育结合”,着力打造一支活跃在国际中医学研究前沿、满足国家和我省中医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年龄结构合理、创新能力突出的杰出人才队伍。深入开展“三全育人”,坚持立德树人,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强化人才培养质量保障,着力培养“长人文、通经典,厚德怀仁、敦厚持重”的传承创新型中医人才。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植根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以国家重点需求和我校内在需求为导向,以优势特色学科促进交叉新兴学科建设发展,在中医医疗、保健、科研、产业等方面产出高水平应用技术成果,推动一批关键技术突破,与企业沟通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机制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探索建立科技成果管理新模式,加大高水平研究成果培育力度,让智力资源、科技资源转化为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争做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者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引领者,服务健康中国战略。
第一代表团代表、中医学院教授 任健
今后五年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期,也是我校建设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新征程的战略机遇期。“十四五”期间,我们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奋力建设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议学校进一步加强以下两个方面工作。
一要抢抓机遇,推进一体化创新。要立足我校实际,积极面向新时期中医医疗服务的多元化新需求,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进行协同改革。积极筹划学科、专业到专科、产业的一体化创新改革,加强教育、科研、生产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化与集成化,集中力量支持鼓励教师、学生与企业、医疗机构等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促进中医原创思维及技术创新的上中下游的对接与耦合,持续扩大教培、医养等产业优势,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
二要充分利用“三张名片”,推进新模式发展。要充分利用我校“齐鲁文化、扁鹊故里、针灸发源地”三张名片优势,推进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教育、中医药服务和中医药创新。加强校地合作,激励校内科技走出去、校外发展走进来、文化教育齐发力、事业产业同发展。集中资源打造中医药的文化基地、教培基地、康养基地、中药栽培基地等,突破传统中医药边界,促进新要素融合,实现我校中医药多元发展的“辐射量”和“含金量”同步提升,为多地域、多平台打造宜学宜教、宜居宜业、宜游宜养的大美山东创造条件和提供动能。
第二代表团团长、药学院党总支书记 曲智勇
参加学校“双代会”,更加深刻感受到“十三五”期间,学校在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重视立德树人。经过全校共产党员和广大师生医护员工的共同奋斗,学校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绩。
此次“双代会”的召开,正值“十四五”开局之年,大会通过了学校“十四五”发展规划。《山东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也明确了山东省中医药发展“1+5+6+10”的总体布局,为我们下一步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十四五”期间,我们药学院将在校党委、校行政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以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奋斗中构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培根聚魂,凝心聚力,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和多元价值作用,充分突出学院的特色优势,有效汇集各种资源,围绕学校“十四五”规划,聚焦发展、集中攻坚,做好学院的“十四五”规划建设,扎实推进中药学专业认证工作和高水平学科建设工作,共绘学校发展新蓝图,为实现学校建设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的目标蓄力奋进,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勉励山东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上走在前、在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上走在前、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作出积极贡献。
第二代表团代表、青岛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 付先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十四五”乃至今后更长时期,我国将继续高质量发展海洋经济,加大海洋科技攻关力度,建设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海洋强国。
海洋中药是我国中药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特有的具有原创优势的药物资源,已成为海洋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之一。从国家“蓝色药库”战略需求出发,在传承历代海洋中药用药经验和临床思辨模式基础上,进行海洋中药性效评价和开发研究,对发挥我国海洋中药资源优势,推动产业跨越发展和品质提升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我校在“十三五”期间全面布局海洋中药,组建了海洋中药研究中心,建成集海洋中药科研、成果转化为一体的综合教育科研平台,牵头成立了山东省中药协会海洋中药分会,在海洋中药健康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在海马、章鱼等深度开发上取得阶段性成果,保持国内海洋中药研究领域的领先地位。
“十四五”期间,对标我校建设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的目标,将继续实施海洋中药创新工程,建设青岛海洋中药研究院,在中医药原创思维和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积极开展海洋中药信息研究、物质基础研究、质量控制与分析测试、资源研究、新药与大健康产品开发转化、高层次人才培养、文化宣传和政策研究,促进海洋中药领域研究水平的快速提升,打造海洋中药产业高地、医疗高地和人才高地,致力于建设成为国内外首个定位于海洋中药前沿领域及产业化发展的研究平台,共绘海洋中药新蓝图。
第三代表团团长、护理学院党总支书记 于华荣
“十四五”时期是我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历史机遇期。我们必须抓住中医药强省建设的有利契机,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凝心聚力,守正创新,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打造中医药文化高地,提升办学内涵,建设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
一要全面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提高师生的政治站位,引领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
二要全面营造立德树人的育人环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要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
三要全面推进“三全育人”工作。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关键,以开展十项人才工程为抓手,努力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政工作质量体系,使思政工作贯通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形成全方位全员全过程育人格局,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四要全面落实《山东省中医药发展“十四五”规划》,打造中医药医疗高地、中医药科研高地、中医药人才高地、中医药产业高地、中医药文化高地,全面提升学校内涵建设和管理,以我校“十四五”规划为契机,为山东省由中医药大省向强省跨越,为健康中国、健康山东建设贡献山中医力量。
第三代表团代表、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教授 刘更生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提出的重要方针。这八个字,抓住了中医学术发展的根本,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确立了原则、指明了方向。
中医学凝聚着中华民族关于生命的智慧,是世世代代维护生命健康的重要保障。中医学不仅拥有悠久的历史、深刻的思想、完整的理论、丰富的方法,而且其价值在数千年的实践中获得了充分验证,中医学对人类健康所作出的贡献是举世瞩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医学不仅属于过去,而且适用当下,还将造福未来。因此,传承发展中医学是我们的使命与责任。
中医文献是中医学术的重要载体,是传承的基础,是守正的依据。前人为我们留下了13000多种中医古籍,是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2016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我们要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中医药宝库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坚持古为今用,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代健康理念相融相通,服务于人民健康。”
我校历来重视中医文献研究工作,在几十年的辛勤努力下,不仅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而且为全国培养了一批中医文献研究人才。目前承担着国家重大文化工程——《中华医藏》编纂的学术组织工作。今后,我们将勇担历史使命,进一步加大研究工作力度,加强中医典籍的保护、研究和利用,守正固本,让中医学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第四代表团团长、智能与信息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 于雷
在学校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新征程的开启之年召开“双代会”更具有时代感和使命感,成为“双代会”代表既是荣誉更是责任。作为参会代表我认真学习聆听了高树中校长所作的大会工作报告,过去五年学校各个方面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个人也感受颇深。审议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既看到了美好的发展前景更感受到肩上的责任重大。我既然郑重地行使了神圣的权利,通过了学校的“十四五”发展规划,就应该在今后的工作中扎扎实实地抓好落实,结合自己的工作重点做好以下三点:
一是立足本职工作,加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破解“老大难”和“硬骨头”问题上发挥突出作用。二是扎实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把组织的关怀和温暖惠及广大师生员工,为他们排忧解难,创造团结协作、和谐温馨的环境,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大家各司其职,乐在其中,积极进取,安心教学、科研,多出成果。三是组织做好学科和专业建设,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今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正在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专业认证工作中,争取早日以优异成绩通过认证。生物医学工程作为山东省高水平培育学科,建设方案经过了校内外和省内外专家论证,获得专家一致好评。我们将通过建设,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为我校建设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贡献我们的“智信”力量。
第四代表团代表、后勤管理处校医院院长 吕霞霞
“十四五”期间,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论述,按照教育部办公厅等《关于进一步推进学校应急救护工作的通知》要求,以提高校园应急救护能力为目标,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为重点,规范和提高学校卫生应急处置能力,培养师生卫生应急素养和自救互救能力,专业高效实施自救互救、防灾避险,最大限度降低或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确保师生生命健康安全。
一是普及校园急救知识。结合学校实际,建立以新生入学军训期间为重要时间节点、以主题班会、日常教育为基础的急救教育推进机制。培训急救基本技能、突发事件自救互救和避险逃生知识和意外事件的处理等内容。
二是配备校园急救设施。校医院配备急救箱、应急救护一体机,校医院、办公楼、体育场等人群聚集场所及运动场所配备AED(自动体外除颤仪)。完善卫生应急基础设施保障,有效增强救护服务能力。
三是开展应急救护培训。积极利用多种渠道,普及急救教育知识,开展急救技能培训:依托我校救护服务阵地,发展一支救护志愿服务队伍,普及应急救护、防灾避险知识技能;培养一批救护师资力量。组织校医、辅导员及体育老师、救护志愿者服务队伍骨干等重点人员参加应急救护培训取得相关证书。对取得救护员证书的人员开展救护师资培训,培训合格的师资在军训期间等对学生进行防灾避险知识普及培训;开展新生入学救护技能培训。利用新生军训期间,对全体新生采用理论学习与模拟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应急救护知识与技能培训,组织实景模拟演练。
第五代表团团长、康复医学院党总支书记 姜锡斌
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我校胜利召开“双代会”,这是一次继往开来的会议,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动员令。
康复医学院自2017年成立以来,按照学校党委做大做强康复专业的总要求,以党建引领学院各项工作,齐心协力,以每年新上一个新专业的速度,实现了办学规模和专业设置的跨越式发展。“十四五”期间,学院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所以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围绕“调整结构,提升内涵,做精管理,提高能力”四点要求,以“国际标准,中国特色”的发展理念,做好专业布局和办学结构调整,扎实推进专业认证相关工作,积极做好二级学科学位点申报,加大青年教师人才培养力度,努力实现医教融合发展。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统一思想,坚定意志、协调行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切实做到“两个维护”。 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做实,不断提高思想新认识,创新工作新局面,把高质量发展作为学院的永恒主题。坚持全心全意为师生服务的宗旨,积极构建学院发展新格局,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着力提升高效有序的管理服务体系,实施“十大机制建设工程”,建立规范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进一步加强学生培养质量,扎实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全国一流康复医学院建设,以昂扬斗志助力学校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新征程。
第五代表团代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赵荣波
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我校于“十三五”期间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在软硬件设施等方面有了质的提升,广大师生以饱满的热情迎来了“十四五”。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认为要实现“建设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的远大目标,首先要从打造“特色优势”着手。
首先,建议开辟一块“特区”,打造“传统文化园”。结合我国改革开放以后快速发展的经验,可在我校开辟出一块园区作为“试点”和“特色景观”,建设仿古建筑和园林,在扁鹊书院的基础上探索成立“传统文化经典书院”,可以规定中医专业的同学必须持续诵读、学习“四书五经”“老庄”原典三个学期,其他专业一个学期。这将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强调“马克思主义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必须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项具体措施。
古代经典文约义丰、讲究韵味,掌握微言大义、把握精髓必须有一个恰当的氛围用心体味。合适的氛围和肥沃的文化土壤是中医学成长为“参天大树”的必备要件。
其次,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一代接着一代干”。实现“建设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的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期间可能会有各种质疑甚至非议,这是实现任何一个伟大目标都会经历的过程。为此,认准目标,坚定前行就成为另外一个必备要件。
总之,我认为“特色景观”的软硬件打造是成就“建设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的必经之阶。相信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建设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第六代表团团长、实验室、中创院党总支书记 张宏萌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开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心和重视中医药事业,大力支持中医药发展。这也是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各项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机遇期。
实验室、中创院党总支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学以致用,着重做好四个方面工作:一是推进实验室管理内涵式发展。通过强化实验室安全治理体系建设、加强实验室开放规范化管理与保障,建立健全高效的实验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二是进一步深化实验教学改革。通过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整合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实训项目、推行优秀本科生“三进”计划以及研究生科研平台轮转计划等,不断提升大学生实践动手能力、拓展科研创新思维。三是强化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对实验室人员实行分类管理、培训和考核等途径,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实验室管理、实验教学和科研服务队伍,为学校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保驾护航。四是加强多学科背景的科研团队和平台建设。通过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科研创新团队和实验平台建设,造就一批优秀的青年科研人才、培育一批高质量的特色科研成果,助力学校构筑中医药前沿与交叉科学研究高地。
实验室、中创院党总支将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壮丽篇章,为学校建设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六代表团代表、中医药创新研究院院长 朱姝
2019年,学校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前沿重大科学问题,建立了中医药创新研究院,聚焦“中医药与免疫”“中医药抗病毒”“活血化瘀与血管重构”三大研究方向,汇集了以“长江学者”“岐黄学者”“珠江学者”“泰山学者”特聘教授等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科研创新团队。
2021年,踏入“十四五”征程,中医药创新研究院将在学校领导下,以党史学习教育推动高质量建设和创新性发展,面向健康中国、新医科建设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新需求,坚持立德树人,对标“双一流”建设,提出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大健康”视野推进“大中医”战略,以中医“整体观念”指导推进中医药与多学科的交叉、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的融合、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的结合,以中医“辨证论治”指导形成特色研究方向,创建国内顶尖、国际知名的学术团队,在医养健康领域打造一批科研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医工程学、整合药理学等交叉学科,培育新的学位增长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卓越中医人才,筑造人才尖峰、创新引领、转化高地,推进中医理论创新、重大装备创新、关键技术研发,在中医医疗、保健、科研、产业等方面产出一批特色成果。
展望未来,中医药创新研究院将按照学校描绘的宏伟蓝图,力争成为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的新高峰,全面助力中医、中药、中西结合等核心学科快速发展,有效助力学校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
第七代表团团长、机关工委书记 张昕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机关工委将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党委2021年党建工作目标任务,以扎实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为工作主线,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 持续推进政治型、学习型、先锋型、担当型、服务型、廉洁型“六型机关”建设,以优异成绩助推学校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
一是突出政治功能,提高政治站位。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决做到“两个维护”。要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认真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提高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质量。要通过强化理论学习与实践活动,在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引领机关党员干部强化政治意识。
二是加强理论武装,力争学懂弄通做实。要把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机关处级党员干部要走在理论学习的前列,自觉主动学,及时跟进学,联系实际学,笃信笃行学,学出坚定信仰、学出使命担当,把学习成果落实到干好本职工作、推动事业发展上。
三是坚持以“师生为本”,勇于担当作为。机关党员干部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宽广胸怀,夯实基础开拓创新;要有“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 真抓实干务求实效。立足“国之大者”,以更高远的历史站位、更深邃的战略眼光,牢固树立正确政绩观,既要做让师生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实事,也要做为后人做铺垫、打基础、利长远的好事。要坚持以师生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学校事业发展中“走在前,作表率”,为建设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而不懈努力。
第七代表团代表、纪委副书记 李春光
本届“双代会”是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和学校开启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新征程之际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全体纪检监察干部将在省纪委监委和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守《党章》赋予的职责使命,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忠诚履行监督执纪问责职责,协助党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
中医药事业在“健康中国”发展战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学校肩负光荣使命,迎来大好发展机会。纪检监察工作将认真贯彻落实新时代新要求,紧紧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发挥“监督保障执行、促进完善发展”作用。坚持“严”的主基调毫不动摇,严肃查处违规违纪违法问题,维护师生医护员工切身利益,保护风清气正良好氛围;坚持将监督纳入治理体系,推动党委全面监督、纪检监察机关专责监督、党的工作部门职能监督、基层党组织日常监督和党员民主监督协调配合、有效贯通、形成合力,有效助推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立足中医药传统文化优势,探索研究中医药廉洁文化建设,深入推进廉洁文化进校园,营造风清气正的校园文化环境。展望未来,我们感到信心百倍,充满希望,将立足学校事业发展大局,切实做到党委决策部署到哪里,监督检查就跟进到哪里,全面协助党委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为学校科学快速发展和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建设贡献力量、保驾护航。
第八代表团团长、研究生处党总支书记 唐迎雪
作为一名来自学校研究生教育战线的代表,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在肩。研究生教育应如何成为培养人才的“高峰”、聚集人才的“高地”,成为创新创造的策源地、服务发展的新引擎,是摆在我们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去年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这是党和国家应对国内外形势新变化,对今后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做出的总体规划和部署,也为我校“十四五”期间研究生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四五”期间,我校研究生教育将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住研究生教育和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强化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坚持抓重点、补短板,着力从四个方面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一是推进研究生招生模式改革,优化人才选拔机制,调整生源结构,提高生源质量,扩大招生规模。二是加强学位点内涵建设,发挥医学大学科优势,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研究生培养,并在新医科、新工科等领域探索新的研究方向,根据社会需求自主设置二级学科,积极培育交叉学科。三是推进医教协同和产教融合,深化与校外研究生培养单位的合作,争取与更多高水平、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科研单位、大型企业建立联合培养关系,为提升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提供条件保障。四是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严格研究生培养过程质量管理,完善研究生教育综合评价体系,引导研究生教育分类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为学校建设国内一流中医药大学作出应有努力。
第八代表团代表、教务处处长 王琳
在“十四五”谋大局、应变局、开新局的形势下,稳步推进“三聚焦、三建设、三融合”教学管理新模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聚焦,精准发力促发展。聚焦专业建设。实行优势专业、特色专业和新上专业分类建设。围绕中医药核心学科,强化中医药优势专业;实施专业动态评估,淘汰学科支撑不够、师资力量薄弱的专业;大力推进专业认证。聚焦课程建设。发挥一流课程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新时代“金课”建设;挖掘中医药传统文化育人功能,打造中医药特色课程思政。聚焦学业过程管理。实施多层次、多维度考试改革,严把命题关、考试关、毕业关。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管。
三建设,固本强基提质量。建好教学改革团队。围绕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主题,每年均建设30支左右教改团队,形成学校教学改革的中坚力量。建强实践教学环节。扎实推进床边教学,强化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建全教学质量文化。完善学生、教师、专家共同参与、教、学、管全面覆盖,全员参与、全过程监控的“一三五五”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设。
三融合,点线并联谋创新。推动产教融合。以现代产业学院建设为抓手,推进产教融合,适应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供给侧改革需求。推动科教融合。建立科教融合学院,促进科教融合,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引入课堂、教材、团队和项目;加强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对标“四新”建设,突显“中医药+”和“+中医药”特色,推进医理、医文、医工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